您现在的位置:上海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 >>教育科研>>素质教育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者:佘山营地发表于 2014-04-13 19:21 点击数:12503

序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

  上海教育历经百年积淀,伴随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持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和培训普遍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教育改革试验深入实施,教育开放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发展,教育活力不断增强。上海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促进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全社会尊重人才、重视科技、支持教育的良好传统,得益于坚持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执著追求,得益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教育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念,得益于上海几代教育工作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辛勤耕耘和创新探索。

  上海教育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理念、服务、质量、体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育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教育投入总体不足,政府统筹指导能力还不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很好落实;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较弱,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与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相适应。

  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济政治将处于深刻变化之中,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上海将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教育诉求也更趋多元和多样。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上海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建立在发挥人才优势这个核心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建设,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提升上海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未来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从校园莘莘学子到所有继续学习的成年人,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社会各个群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

  上海教育担负着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上海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增强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上海教育新辉煌。

  一、总体战略

  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体现上海特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在推进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促进公平、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

  1、促进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宗旨,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

  2、追求卓越。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3、推动创新。坚持解放思想,率先实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4、服务发展。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上海教育在服务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全国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1、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人学会终身学习,终身享有教育机会。

  2、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创新方面领先,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整个教育体现和谐、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政府教育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教育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教育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活力和教育效益不断增强。

  4、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教育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相匹配,教育资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到2020年,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均等化;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特色性更加明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渗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5200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质量的特色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小学建网学校比例达到100%,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达到47%,建成面向全民、伴随终身的教育体系。

  (三)战略部署。

  1、聚焦战略主题,实现重大突破。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促进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努力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知识的扩散、传播、共享和应用,推动高等学校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知识创新基地和知识服务中心;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强上海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促进学习个性化和教育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加快终身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受教育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2、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活力。坚持从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的高度出发,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要载体,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人的终身发展,整体设计各类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与法制建设一体化推进,实施教育与经济社会配套改革,重点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统筹教育内部与外部、国家与地方的教育资源,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鼓励企业投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发挥家庭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行效应,探索和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推动长江三角洲教育联动发展,增强上海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

  3、实施分类指导服务,分步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总体目标要求,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策略: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功能以及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明确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确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工作要求,分步骤推进,分阶段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把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二、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凸显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开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德育: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健全人格。

  1、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的道德品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世界多元文化沟通鉴别力,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存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强化全员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德。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结合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德育,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实践体验,完善德育实践体系,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贯通,推动政府、企业和社区参与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服务、认证、激励等机制。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3、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推进温馨教室与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发展办更多的实事,加强舆论引导和新媒体管理,弘扬社会正气,努力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下部分省略

0.10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