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上海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 >>教育科研>>科研成果

2021-2023年市校外教育课题研究:营校合作研究

作者:佘山营地发表于 2025-03-24 14:30 点击数:73

《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一、背景与意义

探索校内外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共同发展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营校合作是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和营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中的“营”是指营地,特指上海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校”指学校,即来营开展实践活动的合作学校。

(一)满足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研究:实现营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专业发展:建设营校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课题组立足上海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的工作实际,联手合作学校,共同致力于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顶层设计和案例研究等,了解营校合作的基础和现状,总结国内外开展营校合作的历史、研究概况和经验成果,探索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和路径策略,为推进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文献研究: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支撑(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

课题组将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归纳梳理国内外与学校教育、营地教育有关的理论研究资料,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文献研究》,为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政策的基础。

(二)调查研究:分析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相关需求(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

为了了解目前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需求和现状,分析相关教育的条件和瓶颈问题。通过对合作学校开展调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了解学校参与营地实践活动的现状、所获利益和局限性;二是了解学校对营地的认识和参与营地实践活动的感受,进一步分析营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三是了解学校对营地的需求,为后续创新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依据与有价值的参考,形成了《户外营地教育中营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顶层设计:构建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框架体系(2022年7月至2022年9月)

课题组结合近几年与合作学校开展教学实践的经验,开展总结与研讨,组织专家指导和论证,构建了由“目标内容系统、资源建设系统、实施推进系统、学校合作系统、”组成的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框架体系,形成了《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四)案例研究:践行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项目课程(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

课题组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通过营地的教学实践,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案例研究,立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营校合作中教师合作的现状与问题、路径与策略等,探索营校合作的试点项目,形成了《构建育人共同体视域下营校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户外营地项目活动中的营校合作策略研究》和《“策划一场佘山定向越野活动”项目式学习案例》。


三、主要研究成果

课题组围绕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在教育理论、合作途径和方法、资源建设、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实施,主要成果如下:

(一)理论思考: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1、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需求调研

构建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将校内外的资源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育束缚,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课程、教师的全面发展,推进校内外合力育人体系的建设。

1)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2)创新形态多样的项目课程体系。

3)提升营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原则

1)目标共同——前提基础

2)机制共建——关键核心

(3)资源共享——联结纽带

(二)实践探索: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施策略

通过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与多元并举,推进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索营地与学校的合作策略,着力构建育人共同体,在服务学校教育的同时,彰显营地独特的教育功能。

1、制度建设,夯实基础

2、整合资源,拓展思路

3、传承创新,深化合作

1)创新课程的设计研发

2)实践活动的推进实施

(三)实施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

立足营地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需要,以营校教师合作为基础,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研科研开展案例研究,全面推进营校合作的实施,形成丰富的教育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1、教学设计的合作:内容的有效衔接与资源的优势互补

1)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资源体系的优势互补

2、实施过程的合作:从备课到授课的全过程参与

1)合作备课,参与课程准备

2)合作授课,推进课程实施

3、教学评价的合作:突出多元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贯穿着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由营校教师共同参与,体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多维度重过程

2)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全方位重合作

4、教研活动的合作:实现推动营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效果与反思

(一)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取得的效果

1、研究与实践成果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2、课程与项目建设不断创新,形成特色

3、营地与学校合作日益深入,扎实推进

(二)反思与进一步建设构想

下一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1、完善营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真正落实校内外协同育人

2、持续关注学校的需求,不断丰富营校合作项目课程体系,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

3、汇聚、发展营校合作骨干力量,推动营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